黄疸是以目黄,身黄,小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,在这当中以目睛黄染为本病特征。中医学认为,成黄疸的病理因素主要是湿,由于湿阻中焦,脾胃功能失常,影响肝胆疏泄,以致胆汁不循常道,溢于肌肤而生黄疸。接下来来看看在中医艾灸调理方法中,黄疸艾灸什么地方。
黄疸分为阳黄褐阴黄两大类,由于人体质不同,湿从热化为阳黄,湿从寒化则为阴黄,热毒夹湿则为急黄,本病初起,多发热恶寒,食欲缺乏,或恶心呕吐,乏力,小便深黄,黄疸先从目黄,渐而周身皮肤发黄,可兼有皮肤瘙痒等。
治则:清热解毒,利湿。艾灸取穴:主穴取至阳,阴陵泉,阳陵泉,脾俞穴,太冲穴。呕吐加灸内关穴。
2.灯火灼灸:每次选2-4穴,采用灯火灼灸法,每次各灼灸1下,每日灸1次,10次为1个疗程。
治则:温化寒湿退黄。艾灸取穴:主穴取脾俞穴,中脘穴,三阴交,脾俞穴;神疲乏力加灸命门穴,关元穴。
3.灯火灼灸:每次选2-5穴,采用明灯爆灸法,每次各灼灸1下,每日灸1次,10次为一个疗程。
黄疸艾灸注意事项
1.如果黄疸逐渐加深,会出现高热烦渴,衄血便血,皮下斑疹,甚则神志昏迷,提示病势加重,则应采用中西医结合抢救治疗。
2.黄疸病应早发现早治疗。黄疸小腿后,有的时候并不意味着病情痊愈,仍需注意善后调理。
3.萎黄多是由于气血亏虚所致,其主证是两目和小便均不黄,肌肤呈淡黄色,干萎无光泽,且常伴随有眩晕耳鸣,心悸少寐等症,要注意鉴别,不可按黄疸治疗。
温馨提示
1.黄疸人群日常饮食宜新鲜清淡,不宜过食肥甘厚腻,壅脾生湿之品,忌烟酒和辛辣刺激食物。
2.注意休息,防止过劳,适当参加体育锻炼,以增强体质,有利疾病恢复。